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1.
目的:研究反流性食管炎不同中医证型与窄带成像内镜下食管上皮微血管分级的相关性,探讨运用中医辨证评估反流性食管炎疾病转归风险的可行性。方法:对81例LA-B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在窄带成像内镜下对其食管上皮微血管进行分级,分析二者间的相关性。结果:经非参数检验得出不同中医证型反流性食管炎的食管上皮微血分级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反流性食管炎不同中医证型与NBI下食管上皮微血管分级二者具有相关性,中医辨证用于评估反流性食管炎疾病转归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健脾解毒凉血方治疗肝损伤肠屏障功能障碍的作用靶点。方法:选取C57BL/6雄性小鼠3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培菲康组,腹腔注射硫代乙酰胺100 mg/kg造模;中药组予以健脾解毒凉血方灌胃,培菲康组给予培菲康溶液灌胃;16 h后采集小鼠血清、肝组织、小肠组织,观察小鼠肝功能、肠道组织HE染色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小肠闭锁小带蛋白-1表达。结果:模型组、中药组、培菲康组小鼠的ALT、AST均显著高于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培菲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肠组织在光镜和电镜下均可观察到中药组病变轻于模型组和培菲康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小肠上皮细胞上可见闭锁小带蛋白-1棕黄色阳性标记,模型组、中药组、培菲康组阳性标记均显著少于正常组,中药组阳性标记显著多于模型组(P0.05)。结论:健脾解毒凉血方治疗硫代乙酰胺诱导急性肝损伤小鼠,可维护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部闭锁小带蛋白-1表达,修复肠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探讨自拟益气活血方结合指南推荐的西医治疗方案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气虚血瘀证患者的疗效优势点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经病历CRF表确认的乙肝肝硬化腹水气虚血瘀证患者62例,以随机、盲法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以循证医学方法为指导,进行多中心、双盲试验研究,疗程为1个月。所有患者均接受指南推荐的西医基础治疗,观察组口服益气活血方颗粒,对照组口服益气活血方安慰剂颗粒。研究围绕患者利尿效果(24 h出入量、体重、腹围、超声下腹水量)、肝脏功能、凝血、智能水平以及中医症状改善等方面进行测定。结果:2组均在腹水量减少及利尿改善方面取得疗效,但从腹水减少趋势及净体重、腹围下降趋势看,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且通过治疗前后腹部超声示腹水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通过血清学检测对肝脏功能改善进行评价,限于治疗周期,2组并无统计学意义,但根据治疗时点肝功能变化趋势图看,观察组在某些肝功能指标的改善趋势上具有一定优势;对患者智能水平改善情况进行评价,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数字连接试验(NCT-A)、数字符号试验(DST)均有所改善,但统计学意义不明显。在中医症状改善方面,观察组在气虚血瘀证症候群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 0. 01);通过安全性评价,益气活血方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结论:益气活血方能够协同指南推荐的西药治疗对乙肝肝硬化气虚血瘀证患者发挥更好的利尿作用,从而降低腹水量;限于治疗周期,益气活血方在肝功能某些方面的改善趋势上具有一定优势;益气活血方能够改善气虚血瘀证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益气活血方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单组率合并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乙肝肝硬化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PubMed、EMBASE、Web of knowledge及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时间自1963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由2位研究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相应研究信息并交叉核对,以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AHRQ)横断面研究量表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16.0软件进行中医证候单组率的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5篇文献,其中中文文献33篇,英文文献2篇,涉及乙肝肝硬化患者4 805例、主要证候11种,其中8种证候可进行Meta分析:肝气郁结证分布频率为0.22(95%CI为0.18~0.26,P<0.01),水湿内阻证分布频率为0.19(95%CI为0.14~0.24,P<0.01),湿热蕴结证分布频率为0.22(95%CI为0.19~0.25,P<0.01),肝肾阴虚证分布频率为0.19(95%CI为0.19~0.24,P<0.01),瘀血阻络证分布频率为0.16(95%CI为0.12~0.21,P<0.01),脾肾阳虚证分布频率为0.11(95%CI为0.09~0.14,P<0.01),肝郁脾虚证分布频率为0.32(95%CI为0.14~0.50,P<0.01),脾虚湿盛证分布频率为0.16(95%CI为0.13~0.19,P<0.01);亚组分析显示,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肝郁气滞证及水湿内阻证在南方、北方不同地域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乙肝肝硬化中医证候以肝郁脾虚证、肝气郁结证、湿热蕴结证比例最高,不同地域对乙肝肝硬化的中医证候分布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魏玮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师承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长期从事中医药干预脾胃病的临床工作,在路老"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学术思想的熏陶下[1],十分重视调理情志在治疗脾胃病中的作用,笔者有幸侍诊于魏师,兹将其经验介绍如下。1情志与脾胃的生理关系1.1脾主运化五脏六腑之中,脾胃与情志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6.
肝纤维化中医理论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纤维化中医理论源流包括病名、病因、病机、证治、方药、流派等方面。先秦时期阴阳五行学说对腹部疾病描述蕴含了古人有关肝纤维化的早期理解。秦汉时期中医典籍已有肝纤维化理、法、证、治、方、药、术记载,包括病名归属范围广、邪毒蕴结肝络病机、阴阳和合诊治境界及辨证论治———方证对应体系;魏晋隋唐医药学全面继承发展,"肝王以胃气为本"说、"推陈致新"药证论、热毒内蕴肝络证治观点相继提出;宋金元时期学派纷呈,见解独到,如气机郁结肝络证治观点、推崇脾胃学说;至明清,肝纤维化中医认识已比较完善成熟,经方时方通变论、痰瘀内阻肝络论、经络病证论等注重临证通变;近代至今,中西医汇通。中医为体,西医为用,发挥中医药疗效优势,主导着当前论治肝纤维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桂枝汤为《伤寒论》第一方,有"群方之祖"美誉,外调营卫、内和阴阳,临床疗效确切,备受后世医家推崇.以新的视角,从整体观念出发,以气机升降出入理论为切入点,阐述桂枝汤治疗脾胃病的机制,提出调升降治脾胃病的新观点.对充实脾胃理论、拓宽胃肠疾病的诊疗思路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半夏泻心汤常用于治疗中焦寒热错杂、气机升降失调诸证。然由于种种原因,方中所用中药名称及道地产地尚无统一标准,一些药物的炮制类型也不清楚,如半夏是用生半夏还是用其炮制品等,对临床规范使用相关药物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影响临床疗效。查阅《伤寒论》等中医典籍,以及以《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本草纲目》为代表的中药经典古籍,并参考部分地方本草著作,溯本求源,以中药名内涵为准,对仲景半夏泻心汤方中药名进行系统考证与规范,同时根据历史沿革,分辨并指出方中所用的道地药材,为更好地规范使用半夏泻心汤相关药物,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了明确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槐耳颗粒对乙肝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5年生存及无进展生存的影响,进一步了解使用槐耳颗粒对乙肝相关肝癌不同分期、分组的结局的影响,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收集河南省中医院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09年1月~2014年9月首次确诊为乙肝相关原发性肝癌的患者801例,其中服用槐耳颗粒143例,未服用中成药患者658例,随访患者生存时间,采集人口学特征及相关临床指标信息,采用SPSS 20.0进行分析,通过COX回归分析筛选出患者生存的保护因素,并对不同分组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COX回归结果显示,槐耳颗粒的使用是乙肝相关肝癌生存的保护因素(HR=0.377,95%CI 0.289~0.492),进一步分析槐耳颗粒对不同分组的患者结局的影响,结果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时间越长,患者生存时间越长(P<0.05)。[结论]槐耳颗粒对不同分组的乙肝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生存均有保护作用,且生存时间与用药时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肠道菌群与慢性乙型肝炎(CHB)存在密切关系。近年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失调与CHB病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且随着疾病的进展,肠道菌群环境也可能发生变化,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影响CHB及其相关肝病的病情发展和菌群的调节在CHB及其相关肝病诊治中的作用,以期为CHB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